当官和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可以并存,也能够独立存在。留学是指人们离开自己的国家去其他国家学习、工作或生活,而当官则是指在政府机构中担负职务的人。当官的人可以在本国或他国留学,以便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文化和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为什么当官的留学那么难-为什么当官的留学

留学可以帮助当官的人开辟视野,增强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并且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这些技能和知识在工作中是非常有用的,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当官的人留学是一种有益的选择。

留学还可以提高当官人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国外留学期间,他们可能会接触到不同类型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从而学习到如何有效地管理和领导团队。这对他们在国内的工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官的人留学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包括扩大视野、提升能力、提高领导力和管理能力等。这些都是对他们未来工作的非常有价值的技能和经验。

唐代的外国人来华留学规模空前,朝廷是怎么对待这些留学生的呢?

据史载,中国的科举考试取士制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延续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时长近1300年。所谓科举,即“开科取士”,由国家设立许多科目,通过定期的统一考试,以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由于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不可替代的先进性,来华求学的外国人趋之若鹜,至唐代达到了空前规模。为了切实抓好外国人来华留学考试工作,在世界范围内振国威揽人才,长庆元年(821年),唐穆宗下诏为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专门设置了一项考试制度——“宾贡进士”。因考生来源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宾贡进士”在考试难度和录取方式、录取比例上与本土的“国子进士”、“乡贡进士”有所区别,说白了就是有一定优惠政策。“宾贡进士”是古代中国科举考试的部分,对传播华夏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唐玄宗)

史料载,与中国一海之隔的日本,是派留学生来中国次数和人数最多的国家,据统计,正式派出过13批。仅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一次就选派了五百名进入长安太学学习。这些人学成归国后,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也成为了传播华夏文化的中坚力量。

唐代接受的新罗留学生的确切人数无以稽考,据史料载,仅开成二年(837年)在华新罗留学生达216人。开成五年(840年),同一批回国的留学生就有105人。

高丽、安南(越南古称,包括现广西一带)、缅甸、尼泊尔等国也派有不少留学生来。

(阿倍仲麻吕与杨贵妃)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阿倍仲麻吕。

阿部仲麻吕全名阿信朝臣仲麻吕,亦名朝臣仲满,19岁时被推荐为遣唐留学生,次年3月乘坐日本第九次遣唐船来华。仲麻吕颇有中国文化功底,不久就获准进入国子监太学学习,毕业后考中进士。他的才华很快得到朝廷的赏识,唐玄宗赐其中国姓名晁衡。开元十九年(731年), 仲麻吕擢任门下省左补阙(从七品上),职掌供俸、讽谏、扈从、乘舆等事。以后不断升官晋爵。

仲麻吕在唐当官五十四年,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备受厚遇,荣达公爵。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仲麻吕以双亲年迈请求归国。唐玄宗执意挽留未能如愿。天宝十一年(752年), 仲麻吕入唐已三十七年,时年五十六岁,在他的再三请求下,唐玄宗终于同意他随日本遣唐使的船队回国。

仲麻吕多才多艺,性情豪爽,和同时代的不少著名诗人结为铁哥挚友,获准回国的消息传出以后,他们纷纷挥笔作诗赠别。尚书右丞王维,书赠《送秘书晁监还日该国》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长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李白)

摩诘还专为此诗写了很长的序文,歌颂中日友好的历史和仲麻吕的过人才华。

仲麻吕也以十分激动的心情写了一首《衔命还国作》诗赠答友人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

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

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仲麻吕的《衔命还国作》诗,后来被收录在宋代编辑的优秀诗文集《文苑英华》里,是该书中唯一的外国人作品。千百年来为中日两国人民传诵,

仲麻吕的船队未能按期到达日本,长安城里风传仲麻吕在海上遇难了。那时大诗人李白早已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他在外地听到了仲麻吕遇难的消息十分悲痛, 立刻挥泪写下著名的《哭晁卿衡》一诗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仲麻吕一行数人,大难不死,历尽艰险,后来辗转回到长安。仲麻吕在长安看到李白为他写的诗,百感交集,当即写下了著名诗篇《望乡》

卅年长安住,归不到蓬壶。

一片望乡情,尽付水天处。

魂兮归来了,感君痛苦吾。

我更为君哭,不得长安住。

此时的李白,正在安徽宣城一带游历(大概是他写《赠汪伦》一诗的时期)。从此没能再见面,两人皆引以为憾吧?

大历五年(770年),七十三岁的仲麻吕逝于长安。唐代宗追赠其从二品潞州大都督。

崔致远也是唐代知名度最高的留学生之一。

崔致远(857年-?),字孤云,号海云,谥号文昌。朝鲜半岛新罗王京(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人。唐咸通九年(868年),12岁时崔致远辞别亲人,只身一人来到中国求学。崔致远牢记父亲教导,勤学苦读,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进士及第后,留在中国做官多年,在本国享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称誉。他一生文学创作不断,他创作的《桂苑笔耕》文集收录在《四库全书》中。

大食人(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的专称)李彦升,长期定居中国。时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卢钧偶然发现李彦升讲的中国话标准流利,通过与之交谈后,卢钧了解到李彦升是随经商船队来的,出身名门望族,较为熟悉中国文化。大中元年(847年),卢钧特意向唐宣宗举荐李彦升。唐宣宗派员核实后,恩准李彦升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李彦升一举及第。当年全国总及第人数仅有22人。颍川人陈黯便以此事撰写成《华心说》一文,对李彦升给予高度肯定。

1000年前大唐的“留学生”,不仅免学费,居然还可在朝廷担任高官?

个古代清廉效应故事的反思

话说唐朝大历年间,皇帝下诏任命杨绾为宰相。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次正常的人事变动,可正是这次变动却在官场早成了不小的震动;先是御史中臣崔宽听说杨绾当上了宰相,立即在当天就把自己花园中号称‘天下第一’的楼台亭阁全部拆除。而汾阳王郭子仪听到杨绾任命为后宰相,立即将自己家中的乐伎裁减了五分之四。要知道当时的御史中臣崔宽和汾阳王郭子仪可是权倾天下的大臣,也就是除了皇帝就是他们高贵了;这样的权贵听说杨绾当了宰相尚且如此,其它人的震动就更不必说了。

一个正常的人事变动为何造成如此大的震动呢,原来杨绾为官廉洁自律出名;自己的生活是相当俭朴。正是一个联动效应,驱使所有的官员们必须附和;不然自己就成了反面教材。这是历史事件中多次证明了的,当一个中央官吏贪污腐化时;全国将有相当多的追随者。而一旦一个清正廉洁的出现,即使不能杜绝贪污腐化;但必有所收敛。

可惜的是,这样的联动效应我们并没有看到;如我们到国有企业,所看到收入最高的、享受的只能是该企业的负责人;而我们再到贫困地区去,所看到住房的、家庭子女上学没有困难的只能是当地的官员;所以有人提出,为什么出国自费留学的绝大多数是当官的子女;为什么没有领导干部家是吃低保的。

不知道,也很难知道;我想这也正是现在反腐败难的原因吧。

1000多年前的大唐的确有外国的留学生,不仅学费不要,还可以在朝廷当官。那时候的大唐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文化也是威名远扬。无论是朝鲜半岛上的三国还是东洋日本,或者是丝绸之路上的小国家,对于中华文化的心态都是尊敬向往。

他们来了之后就得先过语言关,这些方面可没有优待可言,这些留学生是奔着学术和文化来的。大唐的留学生都安排在国子监,在这里只有过硬的汉语知识才能出人头地。他们和大唐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吃住全免。当然这不是什么特殊待遇,因为大唐的学生也是吃住全棉,这是一视同仁的。

大唐的留学生第1课就要被告知,来到大唐你就要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和唐朝的差距,努力学习大唐的语言。你的语言和文化都是不入流的,只有努力学习唐朝文化,才允许继续在这里留学。

大唐也不会培养吃白饭的人,大唐学子学什么,留学生也跟着学什么,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法他们都要学,而且一律是汉语授课,不会因为他们是留学生就特殊照顾。看不懂,学不会就自己私下努力。

在国子监当中的学习过程非常辛苦,学不好就要被劝退,就得灰溜溜的回自己的国家。要想成为在大唐的留学生,就要完全改造成对大唐有用的人。留学生在唐朝生活也是有限制的,不会因为是外国人就简单的,对留学生的道德品质更有严格的要求。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