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通常被称为“国际学生”,他们前往海外学习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许多国家的高等机构都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这使得留学生群体变得愈来愈大。

留学国外的人叫什么职业-留学国外的人叫什么

作为国际学生,他们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语言和社会规范。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并取得成功,他们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并积极寻求社交机会。他们还需要面对学业压力、时间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挑战。

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留学生在全球化时期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他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学习和成长,可以增加他们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换能力,这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海归是什么意思

海归指的是海外留学回国就业的人员。

1999年在凤凰卫视台的一个访谈节目上。当时主持人采访王辉耀时提起了“海归"这 个词,说"海归"就是"海外"归来的意思。

2002年,在人民网“五年成就100词”专栏中,海归一词已有了一种全面的解释。人民网这样为海归释义海归是相对在国内学习、工作的本土人才而言的,指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留学归国人员。海归这一词日益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词汇。

扩展资料

1978年6月23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作出了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翻开了我国留学工作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为广大留学人员提供了出国学习、开眼看世界的机遇,搭建了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广阔舞台,也给予了他们立足中国、走向全球的底气。

同时,广大留学人员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我国同其他国家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留学人员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推动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留学工作方针,形成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当代海归赶上了一个伟大时代,更肩负着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

他们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创建了一批新型科研平台,推动中国基础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在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人员中,海归占比超过60%。他们不仅为中国高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世界最前沿的学科与知识,而且还探索着高等机制创新,成为领域的改革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归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论当代“海归”赶上了一个伟大时代

容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854年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回国后他以推动出国留学为志业。

中国的海外留学生一向人才辈出,群英荟萃。可是谁又能想到,第一个走上留学之路的学生,是因为家贫而不得已去上“洋学堂”的呢?谁又能想到,“拜上帝教”的太平天国并没有接受派人留学的建议,倒是抱残守缺的满清政府在不停地派遣留学生?历史就是这样奇妙。留学生们没有挽救清朝政府,但却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添上了精彩的内容。

穷学生去美国容闳微积分总不及格

中国近代留学的第一人是容闳。

1847年1月4日,个头不高的广东小伙容闳带了不多的行李,在广州黄埔港上船去美国。

4月12日容闳到达纽约。这一年,他19岁。

容闳没有上过中国人办的学堂。家里穷,上有哥姐下有弟弟,全家六张嘴,全靠父亲下田劳动来供养。他读不起正牌的学校,只能设法读有钱人家根本看不上眼的洋学堂,也就是教会学校。容闳进的是澳门马礼逊学堂。

这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洋学堂,学生的家境都比较贫困,学校也免费。容闳是马礼逊学堂第一批学生。他在这里读了六年书,读《圣经》,学英语,也学一些西方的人文思想和科学知识。当时的校长是美国人,叫布朗,毕业于耶鲁大学。

1846年,布朗告诉中国学生,自己因为健康的原因决定回国,想带几个学生去美国完成学业,香港的基督教会的传教士会为每人提供两年的留学经费。容闳第一个站了起来,另外两个学生也站了起来,他们一个叫黄胜,一个叫黄宽,和容闳一起去美国。

三人在布朗等人的帮助下进了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黄胜一年后因病回国,侍奉寡母。两年后,黄宽从孟松学校毕业,听从教会的安排,转赴英国,考入爱丁堡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位留英学习西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者,也是中国最早从事西医教学的教师之一。

容闳没有和黄宽一起去英国,而是选择了耶鲁大学。香港传教士当时只提供两年的费用。有教会愿意出钱,条件是写一份志愿书,保证以后成为传教士,但被容闳婉拒。不过在布朗的多方张罗下,容闳还是如愿进了耶鲁大学。

刚入校的时候,他每天都刻苦用功,学习没上去,身体反而非常瘦弱。二年级,他功课依然不好,微积分从来不及格,差点留级。三年级,容闳的成绩才终于上去。

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容闳在校谋求职业,为同学们办过伙食。后来,他又获得耶鲁大学兄弟会图书管理员的职位,得以半工半读完成4年学业。

1854年,容闳学成归国。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自主选择和完成学业的留学生,是第一个自费留学生、第一个通过勤工俭学完成留学学业的人。

游说太平天国只得到一个爵位

容闳回国后没有当医生,也没有做传教士或专门的学者,他希望更多的中国青年接受西方的,于是开始四处奔走。

1860年,他到了南京,去找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在南京,容闳见到了当时主持大政的洪仁。容闳提出了自己关于政治、军事、经济和的七条建议,但洪秀全却没有接受他的主张。太平天国没有体会容闳的苦心,不过很尊重他,送给他一个刻有他的名字和“义”字的长方形木印——他被封了个四品爵位。

挫折并没有动摇容闳实现留学计划的决心。他想到了经商,做起了茶叶生意。他觉得有了钱才可以实现计划。巧的是容闳到美国留学的时候,乘的也是一条装运茶叶的船。

采购员提留学议案曾国藩李鸿章联名上奏

1863年,容闳突然受到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召见。曾国藩想办工厂,办工厂就得有机器,机器又只能从外国买回来。容闳以前在上海结交的几个人都在曾国藩手下任职,他们推荐容闳来当采购员。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江南制造局——中国最早的工厂。

1867年,容闳陪同曾国藩视察江南制造局,他建议在局中附设兵工学校,培养制造人才。曾国藩同意了,这是近代中国培育科学技术人才最早的学校。

1868年,容闳又向刚升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提出了派遣留学计划,力言此举日后当收大效。丁日昌当即决定让容闳写成详细说帖,他代为上呈权位仅次于恭亲王奕忻的军机大臣文祥,请其代奏。说帖上去了,但恰逢文祥父亲去世,文祥离职回家守丧,说帖也就不了了之。但容闳每次因公谒见丁日昌时都提此事,并恳请转呈曾国藩。

1870年,丁日昌赴天津协助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同行的容闳又催促丁日昌向曾国藩重提留学计划。

条陈写了四个问题,包括建议改变大米北运的运输方式;建议政府开采矿产;提醒政府注意洋教,别让洋教徒干涉地方行政。建议派留学生只是其中一条。这一条放在中间。但这条写得最出色。条陈建议选派120名学生到外国去留学15年,以供国家日后之用。先派30名出去,如成绩优良,即可引以为例,按期选派。学生出洋应有中国教员随同,以便学生不致荒废本国文字,并另派监督两名以资照料。留学经费和出洋局的办公费用可出自上海道库。

曾国藩被容闳说动,同意领衔上书,奏请朝廷派遣子弟出洋学习。很快,曾国藩和李鸿章联衔会奏获得旨准。一年之后,容闳“伟大计划”终得实现,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中国留学的大门开启后,又出现了庚款留学和留法勤工俭学的热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