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的挑战可以包括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学术要求、生活适应和就业困难等。其中,语言障碍是最大的挑战之一,由于中英文之间的巨大差距,很多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遇到语言障碍的问题。文化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留学生需要适应中国的生活方式和思惟方式,这对他们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再者,中国的学术要求相对较高,留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能力和基础才能应对这些挑战。留学生的就业也面临一定的困难,由于他们缺少在中国的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这可能会限制他们的职业发展。

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模式-来华留学生挑战是什么

外国留学生与中国留学生的成绩为何差那么多?

如果喜欢走访中国的大学校园,你便会发现这些年肤色各异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虽然留学生占全体大学生的比例还很小,但他们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中国新生扩招的幅度。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大学录取的留学新生从2005年的6.1万人上升到了2014年的11.1万人,增幅为82%。相比之下,同期每年录取的国内大学生则从504万人上升到698万,增幅为38%。根据部发布的年度数据,如果将各类留学生加总,他们的存量已从2011年的29万人上升到2016年的44万人,接收留学生的高等院校则从660所增长到829所。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很多留学生来中国只是参加汉语,更值得关注的是拿文凭的学历生,即读本科、硕士或博士的留学生。他们的增速尤为惊人,在2005年之后的十年间从每年录取1.5万人上升到3.8万人,增幅为158%。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中国高校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为了落实这份《纲要》,部随后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留学中国计划》,表示到2020年要将来华留学人员提升至50万人。中国政策的决策者意识到,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

一般来说,中国高校的排名越高,留学生的规模和比例也越大。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中的留学生比例从3.8%迅速发展到8.3%。

2010年,有3219名留学生在清华大学就读一学期以上,其中有2263人为学历生,留学生规模和比例均居全国高校首位。

2016年,北师大计划招收245名本科留学生,同年北师大招收国内本科生2590人,留学生的比例接近一成。而在全国排名五十位左右的江南大学,2014年国际学历生的招生规模仅为75人。

由于世界“一流”大学并不取决于中国大学,也不取决于部的官员,而是由某些国际媒体发布的全球大学排行榜决定的。所以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扩大留学生在校人数比例来提升各高校在世界名校中的排名,因此肯定会对留学生进行各种优待政策,自然留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成绩就不如中国留学生了。

2049年怎样让中国成为人们最向往的留学地?

我们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深化综合改革。

首先把国际化的理念渗透到全校办学实践之中,给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打算出国的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和国际理解的机会,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意识,培养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让学生突破狭窄学习环境的定式,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抓好学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发展公平优质的,满足社会公众愿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通过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联合培养与合作研究,访学、游学与国际会议,结成友好学校与构建中外办学机构的方式,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规划学习生涯与进行课题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跨文化学术交流合作以及语言应用的能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第三,将外国文化的本土化与本土文化的国际化相结合。全球化、国际化越是深入,本土化、民族性越要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尽其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质朴的道德操守,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要重视优秀中国文化的弘扬和优质资源拓展,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的独到经验。为推进国际化,做出中国的贡献。

第四,保持敏锐目光,密切跟踪,主动应对高考改革,互联网教学,STEAM等带来的新挑战。要转变资源观念,积极探索教学组织调整,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要加强教师培养。学校,特别是高中学校要构建选课制走班教学的教学新常态。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要协调改革、协同创新,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携起手来,努力培养国际化人才。

近日消息,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的五年。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建立了合作关系,有47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根据部公布的数据,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054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不含港、澳、台地区)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5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3年增加20555人,增长比例为5.77%。之后,来华留学生人数持续增加,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5年增加45,138人,增长比例为11.35%,来华留学生增幅加大。

而中国大学也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在2018QS世界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中,我国内地有6所高校进入100强。其中,清华稳居全球第25,超过了加州伯克利(27名)和东京大学(28名)。北京大学居全球38名,学术声誉全球第14,雇主声誉第12,中国第一。在学术声誉上,北大超过了康奈尔大学(20名),在雇主声誉上,北大超过了耶鲁(13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内地高校在各大世界排行榜上都会有更优秀的表现。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就已经成为高等强国——从高等大国,成为高等强国,这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虽然我国已经是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但是,2016来华留学生中,接受学历的只占来华生总数的47.42%,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只占14.46%。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总计达到73.75%,而来自欧美的来华留学生,只有24.71%。而与之对应,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54.45万人,其中,七成以上攻读本科以上学历,硕博研究生占比35.51%。我国超过九成留学人员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10国留学。也就是说,我国高等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还是有明显的差距。如果不能吸引更多欧美地区的学生来华攻读学位,就不能说成为世界的中心。

至于大学排名,这只能从一个角度反映大学的国际竞争力。所有世界大学排行榜,都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即学术研究,尤其是发表论文的权重很大(约占60%),而我国大学近年来都特别重视学术研究,而且强调对教师发表论文的考核,因此,各高校师生发表论文数量都大幅增加,进而排名也显著提高。但由于过分在乎教师发表论文,我国高校出现重学术研究,轻人才培养的问题。针对教师考核评价中存在的“唯论文”论问题,我国部门已经要求高校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系。

我国有融入国际高等竞争的开放心态,这对提高高等质量和世界影响力十分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骄傲自大。提高我国高等质量,还面临诸多挑战。今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促进高等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求高等学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完善依法自主办学机制,依法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以及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等。只有深入进行这些改革,才能满足我国国内学生接受更高质量高等的需要,也才能提高我国高等国际竞争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