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留学生、送别会。

留学生送别会做什么英文翻译-留学生送别会做什么英文

1、 留学生指来自国外,到另外一个国家接受或进行学术研究的人。他们通常在本国完成高中或大学学业后,申请到其他国家的大学或其他机构进行进修或实习。

2、 送别会是指为了庆祝某人离开,或为了表达对某人的感激和尊重,而举行的集会。这类集会通常会有食品、饮料和其他文娱活动,和一个正式的告别仪式。

3、 英文这是一种使用英语作为主要语言的语言。许多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都有讲英语的人口,例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因此,如果你正在计划一场留学生的送别会,可以斟酌以下几种可能的活动

- 在送别会上,你可以约请一些英语老师或其他英语为母语的人士来分享他们的英语学习经验,或提供一些英语学习资源的链接。

- 如果有的留学生希望学一些特定的文化知识,你可以组织一次文化交换活动,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 你也能够安排一些文娱活动,比如唱歌比赛、舞蹈表演、游戏等,让留学生们能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相互交换和分享。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是什么?

《中共中央八项规定》(全文)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2年12月4日召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一、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

二、 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未经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三、 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

四、要规范出访活动,从外交工作大局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一般不安排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等到机场迎送。

五、要改进警卫工作,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

六、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七、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

八、 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全文)

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制定如下实施细则

一、改进调查研究

1.注重实际效果。安排中央政治局委员(含中央政治局常委,下同)到基层调研要紧紧围调研主题,实事求是地安排考查内容,为领导同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创造条件,既要到工作开展好的地方去经验,更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调研解决问题。在考察点上,要使领导同志有更多的自主活动,力求准确、全面、深入了解情况,防止调研工作走形式、走过场。中央政治局常委可结合分管工作听取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作汇报,一般不召开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性工作汇报会和由省级几个领导班子成员参加的会议。各考察点现场要真实,不能为迎接考察装修布置,更不能弄虚作假。汇报工作时要讲真话、报实情。

2.减少陪同人员。中央政治局常委到地方考察调研,陪同的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不超过5人,省(自治区、直辖市)陪同的负责同志不超过3人;其他中央政治局委员到地方考察调研时,陪同的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不超过2人,省(自治区、直辖市)由1位负责同志陪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负责同志可不陪同。中央政治局委员到地方考察调研,不搞层层多人陪同,市(地、州、盟)、县(市、区、旗)只安排1位负责同志陪同;考察企事业单位和条条管理部门时,其在异地的上级单位和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不到现场陪同。

3.简化接待工作。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地方考察调研期间,不张贴悬挂横幅标语,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组织专场文艺表演,不安排超规格套房,一般不安排接见合影,不赠送各类纪念品或土特产,不安排宴请,不上高档菜肴,自助餐也要注意节俭。除工作需要外,不安排中央政治局委员到名胜古迹、风景区参观。中央政治局常委外出考察时根据工作需要可由空军安排飞机,也可乘坐民航飞机;其他中央政治局委员外出考察乘坐民航班机,如有特殊情况需要乘坐空军飞机,须经中央办公厅报中央批准。

4.改进警卫工作。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警卫工作,要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实行内紧外松的警卫方式,减少扰民。中央政治局委员出行时要减少交通管制,不得封路。中央政治局委员如因工作需要前往名胜古迹、风景区考察,一律不得封山、封园、封路。在公务活动现场,要合理安排警力,尽可能缩小警戒控制范围,不清场闭馆,不得停止、限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警卫部门要根据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安全警卫工作的具体规定,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部署组织警卫工作,不得违反规定扩大警卫范围、提高警卫规格。

二、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简报

5.减少会议活动。各地区各部门要本着务实高效的原则,严格清理、切实减少各类会议活动,能不开的坚决不开,可以合并的坚决合并。各部门召开本系统全国性会议,每年不超过1次。未经中央批准,不在地方任职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等,在地方任职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出席上述活动也要从严掌握。要严格会议活动审批程序,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召开的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统筹安排。中央各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公室、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召开的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要活动,须经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审核后报批,涉外会议和重要活动还须送中央外办、外交部审核。

6.控制会议活动规模和时间。严格控制各类会议活动规模,减少参加人员。各部门召开的全国性会议,只安排与会议内容密切相关的部门参加,人数不超过300人,时间不超过2天,不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出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不出席各部门召开的工作会议。要坚持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各类会议活动不安排中央政治局委员接见会议代表并合影。

7.提高会议活动效率和质量。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会议形式,提高会议效率。全国性会议可视情采用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在不涉密且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的会议可直接开到基层。电视电话会议的主会场和分会场都要控制规模、简化形式,不请外地同志到主会场参会,各地分会场布置要因地制宜、精简节约。需要安排讨论的会议,要精心设置议题,充分安排讨论时间,提高讨论深度。中央政治局委员会见外宾的形式、地点可灵活安排,注重实效。

8.严格控制会议活动经费。各地区各部门举办会议活动,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禁提高会议用餐、住宿标准,严禁组织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会议活动现场布置要简朴,工作会议一律不摆花草、不制作背景板。严禁以任何名义发放纪念品。

9.减少各类文件简报。凡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已作出明确规定的,一律不再制发文件。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由部门发文或部门联合发文能够解决的,不再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含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或印发。未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议事协调机构不得向地方党委和政府发布指示性公文,不得要求地方党委和政府报文。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程序报文,不得多头报文。各部门报送党中央、国务院的简报原则上只保留1种。各部门内设机构和下属单位的简报,一律不报送党中央、国务院。

10.提高文件简报的质量和时效。各地区各部门应严格按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有关要求,对文件和简报资料的报送程序和格式进行规范,加强综合协调和审核把关,切实提高运转效率。文件要突出思想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严格控制篇幅;简报要重点反映重要动态、经验、问题和工作建议等内容,减少一般性工作情况汇报。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快推进机关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广电子公文和二维条码应用,逐步实现文件和简报资料网络传输和网上办理,减少纸质文件和简报资料,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三、规范出访活动

11.合理安排出访。围绕外交工作需要合理制定年度出访总体方案,中央政治局委员每人每年出访不超过1次,时间不超过10天。中央政治局常委每次出访不超过4个国家(包括经停国家),其他中央政治局委员每次出访不超过3个国家(包括经停国家)。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一期出访安排不超过2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理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出访,原则上不安排同期出访。出席全球性或地区性会议、双边和多边机制活动、外国执政党重要会议以及特殊情况需要出访的,另行报批。

12.控制随行人员。严格根据工作需要安排陪同人员和工作人员,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理出访,陪同人员(不含领导同志配偶和我驻往访国大使夫妇,下同)不超过6人,工作人员总数原则上不超过50人,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出访,陪同人员不超过5人,工作人员不超过40人;其他中央政治局委员出访,陪同人员不超过4人,工作人员不超过16人。出席全球性或地区性会议、双边机制性会晤活动,陪同人员根据实际需要经中央外办或外交部报中央批准。

13.规范乘机安排。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理出访乘坐专机,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出访根据工作需要可乘坐民航包机或班机,如需乘坐民航包机,须经中央外办报中央批准;其他中央政治局委员出访乘坐民航班机,一律不乘坐民航包机。中央政治局委员一律不乘坐私人包机、企业包机和外国航空公司包机。

14.简化机场迎送和接待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出访抵离京时,可安排出访主办部门、中国民航局各1位负责同志到机场迎送,其他部门不安排负责同志前往迎送;其他中央政治局委员出访抵离京时,不安排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前往机场迎送。中央政治局委员出访,各有关驻外使领馆不安排中资机构、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代表到机场迎送。驻外使领馆和其他驻外机构一律不得向代表团赠送礼品,外方所赠礼品应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15.加强统筹协调。中央政治局委员出访,由中央外办商有关部门统筹安排,年度出访计划每年1月底前报中央批准,当年年中进行1次综合协调。年度出访计划和年中协调安排经中央批准后,有关单位原则上不再临时安排中央政治局委员出访。

四、改进新闻报道

16.简化中央政治局委员出席会议活动新闻报道。要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出席一般性会议和活动不作报道。要按照精简务实、注重效果的原则,进一步压缩数量、字数和时长,有的可刊播简短消息,有的只报标题新闻。中央政治局委员新闻报道中的职务称谓根据会议活动主题内容确定,不必报道担任的全部职务。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进一步优化中央政治局委员会议活动报道内容和结构,调整播发顺序,除涉及重大会议活动和重大事件外,一般可安排在报刊、电视的头条新闻之后,以突出民生和社会新闻,增强传播效果。除具有全局意义和重大影响的会议活动外,一般情况下不安排广播电视直播。除中共中央总书记外,其他中央政治局委员出席会议活动,中央电视台报道时不出同期声。

17.精简全国性会议活动新闻报道。经中央批准举办的全国性会议活动,除中共中央总书记外,中央政治局常委出席的,文字稿不超过1000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时间不超过2分钟;其他中央政治局委员出席的,文字稿不超过500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不作报道,晚间新闻播出时间不超过1分钟,未经中央批准的不作报道。中央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公室召开的会议,原则上不作报道;特殊情况需作报道的,须报中央批准,字数和时长参照上述标准执行。

18.规范中央政治局委员考察调研活动新闻报道。考察调研活动新闻报道要多反映群众关心的实质性内容,更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除中共中央总书记外,中央政治局常委考察调研时,随行中央媒体记者一般不超过5人,其中包括2名摄像记者、1名编辑、1名摄影记者和1名文字记者,地方媒体一般不派记者参加;中央媒体报道中央政治局常委考察调研活动,新华社发文字信息通稿不超过1000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时间不超过3分钟,不刊发侧记、特写、综述等。其他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考察调研活动如需公开报道,新华社发文字消息通稿不超过800字,可安排在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播出,时间不超过1分钟。

19.简化治丧活动新闻报道。担任“四副两高”以上领导职务的领导同志逝世后,中央政治局委员出席遗体送别活动的,新华社消息稿中只列名报道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曾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同志名单,其他中央政治局委员不再列名。中共中央总书记出席可配发慰问亲属的照片,其他中央政治局委员一般不配发照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可播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曾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同志送别画面,不再播出其他中央政治局委员画面。省部级领导干部及社会知名人士逝世后,中央政治局委员出席遗体送别活动或以其他方式表示哀悼、慰问的,中央电视台不报道,新华社消息稿中不列名报道中央政治局委员名单。

20.简化诞辰纪念活动新闻报道。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职务的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诞辰纪念活动,中央政治局常委出席并讲话的,文字稿不超过1000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时间不超过2分钟,讲话全文另发,人民日报摘发座谈会发言;中共中央总书记出席的纪念活动,可适当放宽有关标准。曾任其他领导职务的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诞辰纪念活动,中央政治局常委出席,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出席并讲话的,文字稿不超过300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时间不超过1分钟,讲话全文另发,人民日报不摘发座谈会发言。

21.优化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事活动新闻报道。提高外事报道针对性,增加信息量,减少一般性报道。中央政治局委员同日会见多批外宾或多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同日分别会见同一批外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晚间新闻发一条综合消息,不单独报道每场会见。除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理外,中央政治局委员出访,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每个国家综合报道1次,新闻消息稿不超过1200字,电视新闻时间不超过3分钟。除中共中央总书记外,其他中央政治局委员不发侧记、特写、综述等其他形式报道;其他中央政治局委员出访期间会见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等活动可作报道,新闻消息稿不超过500字,不配发照片,可安排在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中播出,时间不超过1分钟,出访的其他活动一般不作报道。出访活动新闻报道的报纸截稿时间为凌晨1时,新闻联播截稿时间为19时20分,此后主要政治局委员的外事活动,可在次日安排报道。

22.规范重大专项工作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委员受中央委托到地方指导特大抢险救灾、处理重大安全事故、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等重大专项工作,在应急阶段,文字稿不超过1000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时间不超过2分钟;上述专项工作转入常态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一般只综合报道工作进展情况,不单独报道中央政治局委员参加活动或讲话,改由晚间新闻节目报道,文字稿不超过500字,晚间新闻播出时间不超过1分钟。

23.规范其他新闻报道。经中央批准,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从中央政治局常委职务上退下来的同志出版著作等作品,由新华社播发简短出版消息,字数不超过200字,中央电视台不作报道。除经中央批准的重大展览和文艺演出活动外,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观展览、观看一般性文艺演出以及出席其他文艺活动,一律不作报道。中央政治局委员给部门、地方的指示、批示等一般不作报道。

24.加强新闻报道统筹协调。探索运用网络等新手段加强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与群众的直接联系。充分发挥中央职能部门的作用,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新闻报道工作由中央宣传部负责统筹协调和日常管理,并督促指导中央新闻媒体落实有关规定。涉及中央重大会议活动的新闻报道工作,中央宣传部商中央办公厅统筹安排。领导同志处不直接向新闻单位就报道字数、时长、版面、画面等提出要求,有关要求可按中央规定,由中央宣传部向新闻单位提出或由新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从中央政治局常委职务上退下来、仍担任国家机构主要负责人的领导同志,新闻报道工作仍按原标准执行;如有特殊情况,由中央宣传部研究解决。

五、加强督促检查

25.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头密切联系群众,带头解决实际问题。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本细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涵盖各级领导干部的更加具体、更便于操作的贯彻落实办法,狠抓落实,确保抓出成效。

26.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本细则,每年年底对执行情况进行1次专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分别报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7.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要定期督促检查,每年底通报执行情况,并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汇报执行情况,对违反规定的要建议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监督执行本细则作为改进党风政风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审计部门每年要对各地区各部门会议活动等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

28.人大、政协、军队、人民团体机关参照本细则执行。

29.本细则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负责解释。

30.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此前发布的有关规定,凡与本细则不一致的,以本细则为准。

鲁迅异体词与五四词汇的关系

留学期间,胡适曾经给自己制订生活规律“每日七时起,每夜十一时必就寝,晨起做体操半时。每日至少读六时之书,读书以哲学为中坚,而以政治,宗教,文学,科学为辅”。他读的书大概中文英文各占一半,另外他在康奈尔读本科的时候学过德语,所以德文书籍他也常有涉及。

国学渊博的胡适保持了旧时文人的习惯之一写诗作词。基本上是初到一地游览要写诗,送别友人要写诗,一天中有感而发也要写诗,他与友人的很多书信往来就是讨论互相写的诗。胡适不仅是写中文诗,他同时也写了很多英文诗,当然他写英文诗的频率远没有写中文诗的频率高。胡适认为自己的诗和好友任叔永的文章是所有在美的中国留学生中的。胡适写的诗词发表的比较少,但是他写的评论文章则常有发表。作为英文系的学生,他的英文写作很有造诣,还在读本科的时候,他拿过康奈尔英文系的征文奖Corson Browning Prize。他是第一个拿这个奖的外国学生,当时多家报纸报道此事,轰动一时。胡适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较多的是他对某事某一篇文章的评论,通常是为中国做辩护。另外胡适写信也非常勤快,据他自己统计,他在1916年内收到一千二百一十封信,写出一千零四十封信。

胡适在课余的大部分放在了世界学生会(cosmopolitan Club)上,这个组织由各国学生组成,主要是为了增进各国了解促进世界和平。胡适曾经担任过该会的主席一年(1913年5月至1914年5月)。另外胡适也担任过中国留学生会东部会长,并且是留学生会会刊的主笔。

胡适在学生会的活动中慢慢锻炼出了自己的演讲才能。他生平的一次英文演说是在1911年2月18日的中国学生会上做的,当天是轮到他值日,必须做一个演说。之后他的演讲水平逐步长进,到1914年5月10日胡适在雪城的世界学生会上做第一次即兴演讲时,他就被雪城大学的一位历史教授誉为其生平所闻最佳演说之一。此后胡适受邀做了各种演讲,题目主要是中国国情和世界时局。据他自己统计,他在三年中的演讲(1913-1915)超过70多次,胡适也经常在日记中表示对自己演讲的得意之情。最能说明胡适演讲水平的是这么一件事1917年一月费城Haverford College的校友会要办年宴,本来请的是康奈尔校长Schurman和美国前总统Taft来做演讲,但Schurman当时有事不能来,所以Haverford College的校长Comfort请胡适作为代替。其实胡适在1915年就在日记中写道自己到处演讲劳心劳力,决定以后尽量少做演讲,但这他这次也知道Comfort校长对自己“异常优宠,却之不恭”,于是他就前往费城以“美国能如何协助中国之发达”为题做了一次演讲。因为受邀演讲和代表康奈尔参加学生会的会议,他经常在美国东北部做为期几天的短途旅行。

除了同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胡适也在各种活动中结交了各国朋友。有一次开会时他为自己结交的是各校第一流学子而感到高兴,当然他本身也受到这些一流学子的认同。在他的日记里可经常见到他与友人促膝长谈至深夜的,他认为与朋友的这些精神交流是最令人神往令人愉悦的活动。由于活动积极,他在康奈尔时与许多知名教授关系密切,他还是康奈尔前校长Andrew White(也是康奈尔大学创始人之一兼第一任校长)的家中常客。

1915年他受邀去时任校长Jacob Schurman家中见前美国总统Taft,并和Taft谈了对中日关系的看法。(胡适认为“塔氏是一个好人,惟不足任一国之重耳”。)

胡适总是积极参加当地的政治社会事业,他说自己“每居一地,辄视其地之政治社会事业如吾乡吾邑之政治社会事业。以故每逢其地有政治活动,社会改良之事,辄喜与闻之。不独与闻之也,又将投身其中,研究其利害是非……此种行为,人或嗤之,以为稚气。其实我颇以为自豪。盖吾人所居,即是吾人之社会,其地之公益事业,皆足供吾人之研究……”

可是胡适在1915年的时候觉得自己太过活跃,交友太广,应酬太多,以至于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做学问。所以他想搬到一个大城市,比如纽约和芝加哥,有几百万的居民,他便可以藏身于此。这当然可以视为他从康奈尔大学转到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望采纳!谢谢!

(一)“胡”和“糊”

我从前单听他讲道理,也胡涂过去;现在晓得他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狂人日记》)

他不以为然,含含胡胡的答道“不……” (《狂人日记》)

宏儿和我靠着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风景。(《故乡》)

最惹眼的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遥远的月夜中。(《故乡》)

有一回,他似乎姓赵,但第二便模糊了。(《阿Q正传》)

“革命了……你知道?……”阿Q说的很含胡。(《阿Q正传》)

据说这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忘了带领结。(《藤野先生》)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祝福》)

上面的例子中“胡”和“糊”混用。[胡hu] 形声字。从肉古声。

①表示说话做事没有根据,不讲道理,任意非为,相当于“乱”“瞎”。

②表示任意胡来,乱来。[糊]形声字,从米,胡声。

[糊涂](形)不明事理对事物认识模糊;也形容内容混乱。(《现代规范字典》)

[糊涂][胡涂]①不明事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混乱。如他越解释我越糊涂。

②内容混乱。如一塌糊涂。

③〈方〉模糊。

[含糊][含胡]1、不明确,不清楚。

2、不认真、马虎。

甚至书名也有异体词。如《人生识字胡涂始》和《难得糊涂》

在鲁迅的影响下,“含糊”、“含胡”、“糊涂”、“胡涂”、“模糊”、“模胡”走想规范化。

如萧萧十五岁时已高如成人,心却还是一颗糊糊涂涂的心。(沈从文《萧萧》)

以至当后人重提“胡适只体”与“鲁迅风”时,所有印象还是那么模糊不定。(皓元宝《鲁迅六讲》)

转而想,要不是瘦子天天催,也可以不用磕头,糊里糊涂的算了。(台静农《拜堂》)

《近代汉语词典》有“糊突”同 糊涂,胡突 ,1、指头脑不清或不明事理。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四折“治国忠直,操守廉能,可怎生做事糊突!”

元·无名氏〈〈神妇儿〉〉第三折“哎,你一个小晶塔官人忒胡突,待要罗织这支书,全不问实和虚。”

2、方言。粥。清·蒲松龄〈〈墙头记〉〉狸曲第一回“清晨饮日高,糊突含了勾一瓢。

可见,鲁迅的异体词是受到古语词的影响。

(二)“踌躇”与“踌蹰”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一件小事〉〉

那人便急起来,囔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药〉〉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住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记念刘和珍君〉〉

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祝福〉〉

这时我才知道自己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祝福〉〉

四婶起初还踌蹰,待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祝福〉〉

[踌躇]1、犹豫;他毫不踌躇的答应了。

2、得意的样子。 踌躇满志

近代也有〔踌躇〕思量,考虑。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他两个眉来眼去,不由我暗暗踌躇,似这般哑谜儿怎猜做?”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七回“到了家,老百母的病又不知怎么样,一切医药之费,恐怕不够,我正代你踌躇呢?”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推荐使用“踌躇”,不要写作“踌蹰”

[踌蹰][踌躇] 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如~不前。

(三)“预”与“豫”

我站住了,豫备她来讨钱。 (祝福)

在学校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有偏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同上)

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

仿佛怀着什么不详的豫感

“豫”本义指“象之大者”,在古代的常用义是“安适、安乐”又有预先准备的意思,再这个意义上与“预”通用。如“豫告”、“豫想”、“豫料”、“豫定”、“豫备”、“豫防”,现在一律用“预~”。

像这种以古语词作为构成新词的材料,沿用并赋予近代汉语以新的意义,是五四词汇的又一大特点。

(四)“帐”和“账”

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孔乙己〉〉

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孔乙己〉〉

仍然慢慢算他的账。〈〈孔乙己〉〉

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孔乙己〉〉

我交出帐目和余款一角又两铜元,不是校长了〈〈范爱农〉〉

〈〈算账〉〉和〈〈查旧帐〉〉

帐是形声字,从巾长声。《现代汉语词典》析义为“①用布、纱布或绸子等做成的遮蔽用的东西,蚊帐、营帐。

②同账。”账也是形声字,从贝长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①关于货贝,货物出入的记载、记账、查账②指帐簿,一本帐③债。欠债/还债。”

鲁迅之后的作品中也有此类的词他付清了账,又拿了一张纸币给拿侍女……(沈从文〈〈沉沦〉〉)

你去那里开账来罢!(沈从文〈〈沉沦〉〉)

(五)“采”与“彩”

酒店里的人大笑,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到了赏识,便更加兴高采烈。〈〈阿Q正传〉〉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阿Q正传〉〉

我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藤野先生〉〉

那老女人叹一口气,无精打采的收起饭菜。〈〈药〉〉

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祝福〉〉

“采”与“彩”是古今字。但后来语义有了发展,成了包孕字。五四时期“采”与“彩”没有分别。但“采”作动词义时没有混用的地方。作神“神色,精神” 义时一般也不混用。但作与彩色有关的义项时,似乎两者均可,这样“彩”是包孕在“采” 义中的异体形式。现在又倾向于分化,与色彩有关的用“彩”。然而“丰富多彩”、“喝彩”等词中的“彩”写成“采”时有所见。鲁迅作品中的“精彩-精采”与“无精打采-无精打彩”。《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都只收“ 精彩”而无“精采”;《辞海》二者都收,又以前者为主;《辞源》只收前者,不收后者。“精彩-精采”有两个义项“①演出、文章等优美,出色;②神采、精神风采。” “采”有一义项是“精神,神色”,如“神采”、“兴高采烈”,正符合“精彩”的②义项内容;而“彩”无此义项。“采”还有一个义项同“彩”。由此看来,“精采”要比“精彩”好一些。《现代汉语词典》有“无精打采”,未收“无精打彩”;《辞海》收“无精打采”并注明“采”也作“彩”。这个词语的意思是精神萎靡,不高兴,不振作。比较而言,用“采”表义更明确。

(六)“厉害”与“利害”

但我敢断言,反革命对于改革者的毒害,向来就并未放松过。手段的厉害也无以复加了。(〈〈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仙台是一市镇,并不大,冬天冷的利害,还没有中国留学生。〈〈藤野先生〉〉

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的利害,大家说这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祝福〉〉

厉,形声字,从厂,声旁为虿的省写。

利,本是“犁”的初文,会意字,从禾从刀。后用作“锋利、利益”之义。

[厉害][利害] 难以对付或忍受剧烈凶猛的事物。天热的~

[利害]利益和损害不计利害,利害攸关。

近代也有利害,但词义不尽相同。

[利害] 1、关系,干系。

〈〈清平山堂话本·死生交范张鸡黍〉〉“ 汝兄巨卿不来,有甚利害?何苦自哭如死?”

〈〈水浒传〉〉第二七回“这里又没人看见我们担些利害,且与你除了这枷。”

2、祸害。〈〈水浒传〉〉第一回“真人三回五次禀说‘此殿开不得,恐惹利害,有伤于人”

(七)“浮水”与“凫水”

“况且狗是能浮水的,一定仍要爬到岸上”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这十多个少年,着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 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故乡〉〉

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范爱农〉〉

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范爱农〉〉

近代也有

[浮水]亦称“水浮” 游水。

〈〈三国志平话〉〉卷上“被侯成杀了扬奉,夺了门,浮水而过。”

元·无名氏〈〈来生债〉〉第二折“好大雨,水淹将上来了,呀,大水冲了房子,好大雨,水浮水浮,水分水浮。”

(八)“仔细”与“子细”

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子细地看〈〈范爱农〉〉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子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日记》)

[仔]1、幼小的生畜,家禽。这一解释现通写作“子”。

2、细小、细密。

[仔细]1、细心做事很仔细/仔细领会文件的精神。

2、小心;当心路滑,仔细点儿。

3、〈方〉俭省,日子过的很仔细/也作“子细”。

近代“仔细”的含义不同

[仔细]底细,详情。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郭立道‘正不知他仔细,只见他在那里住地,依旧挂招牌做了生活。’”

(九)“阿呀”与“啊呀”以及“呵呵”与“荷荷”

“啊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气愤的模样。(药)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的支梧着。〈〈祝福〉〉

“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祝福〉〉

“阿呀阿呀,我真上当。这回就为此特地来说清楚的。〈〈祝福〉〉

“阿呀,这样的婆婆!……”四婶惊奇的说〈〈祝福〉〉

“阿呀,我的太太!你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故乡〉〉

阿!这不是二十年时时记得的故乡〈〈故乡〉〉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故乡〉〉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没规矩。”〈〈故乡〉〉

“阿,你不要用这种称呼来冤枉我。”〈〈铸剑〉〉

[啊呀]叹词,表示惊异或告叹。啊呀出彩虹了!

[阿]前缀1、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2、用在其亲属的前面

[呀]叹词,表示惊异

一发现重伤的地方,便惊讶地喊“呵呀,这一处”(艾芜〈〈山峡中〉〉)

“荷荷荷,荷荷荷!”一种阴惨的,鬼哭似的笑声 (吴组缃〈〈黄昏〉〉)

“唉呀!这要是落到头上呢”(萧红〈〈呼兰河传〉〉)

“呵呵!”他一手接剑,一手捏着头发,提起眉间尺的头来〈〈铸剑〉〉

“荷荷!”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四顾。〈〈阿Q正传〉〉

近代的为[阿呀]亦作“阿也”“阿约”

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三折“阿也!是最大较些去也。”

元·无名氏〈〈王元江亭〉〉第二折“春景融合,百花烂漫,阿约!好花木,好花木。“

〈〈水浒传〉〉第五三回“阿呀!我的不稳,放我下来。”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阿也!不消如此,你二人是何师傅使来的人,就是自家一般。”

(十)“纪念”与“纪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和《记念刘和珍君》

《汉语大字典》收录了“记念”共有四个义项“①犹挂碍;②怀念,记挂;③用来表示纪念品;④犹记诵。”这四个义项均源自古汉语。而“纪念”一词也有四个义项,前三个是“①深切怀念,思念不忘;②用以表示纪念的事物;纪念活动,纪念日”。这三个义项均产生“五四”以后。如鲁迅作品《忆韦素园君》提到的“纪念品”。对于宋玉先生认为鲁迅作品中的记念是其青年时代在日本留学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他认为日本人使用汉字写的“jinian”,一律写作“记念”。赵树华,王廷德二先生在《鲁迅作品中的“纪念”和“记念”》一文中提到一般对人用“记念”,对物用“纪念”,但有个别的例外。如“他爱他的家乡,终身纪念着……”见(译文序跋集《战争中的威尔珍译者附记》)②用“纪念”表示一般性怀念,用“记念”表示更深的内涵,意在发人深省。特别在文章的标题中用“记念”是为了强调和突出所纪念的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如《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记念”不仅有“怀念”、“记挂”的意思,更有永记不忘,继承其意志的内涵。对于异体词“纪念与记念”在五四时期以记念为主,毕竟“纪念”是后起的词。

二、 鲁迅异体词产生的原因

与形式的规范相比,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另一重要改革是来自意义的变革,语言力图改变文言时代的晦涩和引经据典,以清新、自然、通俗的语言走进大众的生活。但无论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多么有学识、有魄力,他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他们不可能摆脱幼时及后来文言的濡染;其次,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在当时的探索阶段,当他们提倡白话写作,反对文言的过度存在时,有许多表达要他们摸索着进行完善。

三、鲁迅异体词的出路

鲁迅异体词的出路有两条一是分工并存,二是存优汰劣。第一种“分工并存”的情况,似乎好办些,只要分工合理就行了。如“统帅~统率”。“统帅”专指“统率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人”,是名词。而“统率”是“统辖率领”的意思,是动词。这样一词一义,就不会混用了。但第二种“存优汰劣”的情况,则更复杂得多,它涉及字源、字义、历史、现实、方言、口语、书面以及阅读心理等多种因素。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处理。例如,在历史的与现实的这对因素中,我们的原则是以现实的为主,因为这是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如“伙伴~火伴”,就词源来看,是先有“火伴”,由于词义引申及人们的视觉感受作用,现在多写作“伙伴”,所以我们就以“伙伴”为正体词形,而以“火伴”为异体词形。通常情况下,偏旁异体词的规范我们可依据如下原则

(一)从俗。因为词语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具有社会性的特点,所以在确立标准词形时,首先考虑的原则就是从俗从众,取人们常用的词形。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多使用词的某一形体,尽管其中有些看上去不太合乎理据。如“思维~思惟”这组异体词中,就字形看,“惟”从心,古人云“心之官则思”,用“惟’壤人的心理活动,这符合古代人们对思维的认识。所以,“思惟”这一词形似乎意义更准确,也合乎语源。但长期以来,人们更习惯用的是“思维”。那么,根据从俗的原则,不妨就确立“思维”为标准词形。类似的例子如“仔细~子细”、“伙伴~火伴”、“娥眉~蛾眉”等,都取前者,废后者。

(二)从简。书写符号只不过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当然尽可能以简明为好。如果一个词的几个形体其他条件差不多,而有— 个在结构上比较简单,笔画少,容易书写,那么我们就不妨选择字形简单的作为标准词形。如“人才~人材”、“补丁~补钉”等,就应取前者,废后者。另从总体来看,汉字能指(形体)太多,意义单一,造成词汇量太大,给学习者带来不便。有些偏旁异体词的某字只是记录某一个词的专职汉字,字义与词义联系不密切,我们如果能从汉字系统性原则出发,精简掉这些同音字,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搭拉~ 耷拉”、“辐凑~辐辏”等,其中的“耷、辏”等字,都是只能在某个词中出现的专职汉字,用“搭、凑”等字更有利于词义的表达,我们就可以把“耷、辏”等作为“搭、凑”的异体字,予以淘汰。这样,既规范了词形,又减少了汉字的字数,便于人们学习。

(三)义明。因为汉字基本上是记录语素的,从字形上往往能体察到这个字的类义或大概意义,所以,在确立标准词形时,表义明确就不能不作为一条必须考虑的基本原则。如“耽搁~担搁”其中“耽”有迟延之义,而“担”则没有,所以取“耽搁”,语素义与词义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望文生义”,从字面上就能大致理解词的意义。又如,“酒盅~酒钟”。“盅”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它表示的是一种器皿,加上“酒”,从字面上就可以大致猜出它是一种盛酒的用具,而“钟”则表义不如它明确。与此相类似,“盯梢~钉梢”“悚然~竦然”“狐臭~胡臭”等,为使意义外现,都应取前者,废后者。偏旁异体词的演变总趋势是选用标旁词形,淘汰非标旁词形,因此,没有特别的原因,偏旁异体词的规范应尽量以标旁异体词为标准字形,即使标旁异体词词频优势暂时并不明显或不具有优势。如“啦啦队”与“拉拉队”是异体词。《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以“拉拉队”为正。根据《人民日报~;2000.1 2OOO.11的词频统计,二者的词频比为1231;根据《光明日报》2000.1—2OoO.11的词频统计,二者的词频比为80。应该说“啦啦队”的优势并不明显。但该词是指“体育比赛时,在旁边给运动员呐喊助威的一组人”,它的词义特征是用“呐喊”来给运动员助威,因此用带“口”字偏旁的词形“啦啦队”更有理据,更能使词义外现,因而就不妨以“啦啦队”为标准词形。有时表义明确这一原则与词形简化原则相冲突,是矛盾的,如,“吩咐~分付”,就字形来看,“分付”要比“吩咐”简单得多;然而就表义来看,“吩咐”却比“分咐”明确得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充分考虑到汉字的特点,照顾^们的阅谗 理及视觉习惯,取表义明确的词形为标准词形。如“褴褛~蓝褛”“蝴蝶~胡蝶”“筹码~筹马”等,都属于这种情况。因这种要多写上几笔的“繁”,完全可从人们阅读理解的“易”中获得补偿。标旁异体词并没有因为多了偏旁增加了人们学习和使用的负担,相反,因为形式和意义相连更便于人们学习和使用。

而且,虽然从客观界定上说,异体词语用功能的表现应该是“在任何语境中都可以互相替换”,异体词似乎“有百弊而无一利”。但是从我们提出的诸多异体词来看,我们对异体词涵义的理解跟具体的操作有距离,在这种情况下说异体词“有百弊而无一利”,多少有些让人踌躇。而且若据此界定去衡量异体词,就会发现这部分的数量极少,语料的数量增多、范围扩大、语境层次更加丰富,便觉得异体词的数量在减少。如果结合不同的语用群体来分析,异体词不同形体的使用范围常有差异,这样我们就必须考虑多大程度上可以模糊这种差异,以取得归并的基础或强化这种差异以实现分化的可能。对异体词功能的理解至少从现状来看,一定要从典型范畴的角度来认识。从语用的效率来看,异体词的存在使语用显得很不经济,然而如何认识经济性问题,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从异体词来说,多一词显然没有少一词经济,但如果我们整理时没有很好地协调好语用关系,整理了一个异体词,有时实际就增加了一个词,使语用反而显得比较混乱,显得更不经济。我们以前整理汉字,有的地方归并的理据不充分,语用基础不够,显得太急了,影响了语用的经济。语言文字工作总的来说是急不得的,不能为的就不为。不为也是一种为,回避并非无为。拿得准的才拿,连自己都有所犹豫的必须放一放。这方面的教训不少,一定程度上与我们对经济效率的理解偏误有关。而且,对于汉字的从简发展,从简恐怕不仅仅是字数、笔画的减少。异体词的从简也如此,语用关系的合理调适才是根本意义上的从简。有时增加一个字、多了一两笔、保留一种词形反而便于理解和使用,而且能照顾不同的语用群体的语用心理和习惯。比较而言,哪个更简,哪个经济,都与我们的根本目的相联系。相对于义明、音准、尊重差异等整理原则,从简原则(如选用笔画少的、取消某些专用字、减少多音字的某个读音等)的效度是相当低的,而且在操作上很容易出现偏差。如从取消专用字角度看,有入主张在“保姆一保母”“葫芦一胡卢”“蝴蝶一胡蝶”“恍惚一恍忽”“蝌蚪一科斗”“瞌睡一磕睡”“鲨鱼一沙鱼”“辗转一展转”中选择后者,恐怕不便使用。对于“叮咛一丁宁”“伶仃一零丁”,人们恐怕还是愿意使用前者,以形显义。词语中的语形有相互浸染的情况,又如“骨骼一骨胳”“嚎咙一蒙咙” ‘模糊一模胡”。国家规定中也存在对简化、经济的片面理解。如“噘”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作为“撅”的异体而弃用,这就影响到“噘嘴”存在的合法性。人们(除了对标准很熟悉且严格遵行者)还是喜欢使用“噘嘴”,“撅嘴”不大用,而且用起来觉得很别扭。“撅”和“噘”的整理不仅是文字整理,或者说从根本上看不是文字,而是语义关系和语用习惯、语用心理的整理。对从简的可操作范围要细加分析,有的看似从简,实际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如“折中一折衷”多用“折中”。有时要求从简而忽视了其中的差异。如有人主张在“恶梦一噩梦”中取用前者。对语用中的经济问题必须辩证理解,综合权衡利弊得失。从我们对异体词的性质以及我们在异体词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的分析,我们认为异体词整理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异体词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文字与语言及它们与语用的关系问题,在有的情况下,异体词是有相当的能产性的,它是语义关系在语用中的必然反映。异体词的出现也是潜词显化的一条途径、一种方式。异体词规范词形的选择具有某种相对强制性,即它具有相对高的语用价值,这并非表示被弃用的词形就完全没有语用价值。它实际是一种语用预测。

因此,在整理异体词时,要立足于现代汉语,以今为主,依据从俗、从简、义明这几条基本原则,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综合考虑诸方面因素,能为则为,不能为则不为,能多大程度上可为就在多大程度上去为,时刻存有“患得患失”意识。不要迷恋一呼百应,充分考虑语用的关系循序渐进,因势利导,这样才能使规范的异体词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样才能合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