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张大千离开祖国大陆,展转到了印度、泰国等地,最后于1947年到达台湾。在台湾期间,他生活了近20年的时间,并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

张大千为何去台湾-张大千为什么会去台湾留学

张大千之所以选择去台湾留学,主要是由于他在大陆遭到了政治迫害和经济困难的影响。当时,中国大陆的战乱不断,张大千的生活也变得非常艰巨。他还希望能够在台湾寻觅更多的艺术机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

在台湾,张大千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他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先进的艺术理念和技能。同时,他也能够更好地集中精力进行艺术创作,他的艺术成绩也因此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峰。

留学过日本的中国名人有哪些

有鲁迅、李大钊、郭沫若、董必武、郁达夫等。

1、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2、李大钊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3、郭沫若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4、董必武

董必武(1886年-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号壁伍,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

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

1920年秋,与陈潭秋等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抗日战争爆发后,长期参加同国民党谈判,曾任中央南方局副书记、重庆工委书记、中央财经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董必武担任政务院副总理,率领接收工作委员会华东工作团前往南京、上海等地,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工作,胜利完成了任务。

察哈尔北部地区出现鼠疫并迅速蔓延,董必武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组织医务人员前往疫区,迅速制止了疫情的进一步发展。

后历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和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七届、八届、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5、郁达夫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郁达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必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大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张大千娶了女儿的闺蜜,30岁的年龄差,仍生下子女,结局却是悲剧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他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来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在张大千先生的人生经历中,曾有当了三个多月的和尚的经历,“大千”本是他的法号,但是这个名字却一直沿用下来。由于不烧戒,也一直被后来人称之为野和尚,后来在家人的逼迫下还俗。但是这其中有个鲜为人知的内幕,那就是他是被朋友“出卖”,才最终让家人找到了他。

谢舜华是张大千铭刻在心底深处的女人,也正因为她才去做和尚的。张大千19岁与仲兄张泽留学日本京都,学习绘画与染织,1919年返上海,但是回来没多久就要出家。原因其未婚妻表姐谢舜华因因患绝症离去,曾重重的打击了张大千,尤其是在祭吊之后,出家之意已决。谢舜华和张大千可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不但长得很漂亮而且温柔贤惠,尤其是在订婚后对张大千更是体贴入微。上天有时就是这么不公平,一段纯洁的爱情结束了,一个真爱的伴侣离他而去,张大千带着红尘中的绝望,决定今生不娶,走入了松江的禅定寺。

重情重义的张大千入寺心很诚,遵循佛经里的规定,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主持逸琳给他取法名“大千”。当时佛门中声望最高的,是宁波观宗寺的谛闲老法师,张大千思量之后,告别逸琳法师,一路奔走募化来到了宁波。谛闲法师欣赏其才华且颇具佛缘,便留他下来谈经论道。转眼几天过去了,谛闲法师希望他诚心向佛,就要求他早日完成受戒。但临到要烧戒时,张大千又犹豫不决了。他与老法师辩论说,“佛教原没有烧戒这个规矩,由印度传入中国初期,也不兴烧戒。烧戒是梁武帝创造出来的花样,梁武帝信奉佛教后,大赦天下死囚。赦了这些囚犯,又怕他们再犯罪,才想出烧戒疤这一套来,以戒代囚。”他对烧戒疤这个仪式很不以为然,反复辩说“我信佛,又不是囚犯,何必要烧戒,不烧戒,也不违释迦的道理啊。”谛闲老法师说“你既是在中国,就应遵奉中国佛门的规矩。打个比方说“信徒如野马,烧戒如笼头,上了笼头的野马,才能驯成良驹。”张大千回答他说“有不需笼头的良驹,难道你老人家就不要么?”老法师笑而不答。辩论了一夜无结果,由于第二天就要举行剃度大典。张大千实在想不通,逃出了观宗寺,投奔到杭州西湖灵隐寺去。

在那里寄住了两个月,这期间张大千想到和尚做不得,尤其是没有钱的穷和尚更做不得,况且不烧戒,永远被看成野和尚。他开始给朋友写信述说苦闷,与外界沟通了,朋友回信建议他住到上海附近的庙里来,这样可以经常与朋友接触谈书论画,可免寂寞烦闷,并说已代他接洽好两处寺庙,约好日子陪他去庙里。张大千按约在上海北站下车,突然被他的二哥抓住胳膊,大喝一声“总算把你捉住了!看你还能朝哪里逃!”原来张大千是被朋友“出卖”了,不但没有来接他,还早都通知张大千的二哥张善子从四川赶来,把张大千抓回尘世。当天就动身,把他“押”回四川,而且回家后就在母命兄令之下让他结了婚,娶妻曾庆蓉,22岁的张大千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告别了一百多天做野和尚的日子。

笔者认为张大千做和尚的经历,其实是张大千先生对那段至真、至纯的感情告白,也是涉及到他个人情感的,最刻骨的心路历程的演绎。初恋是美好的,也总是令人怀念的,沉浸在爱河里的男男女女爱的死去活来,张大千也不例外。当他接到谢舜华去世的消息,与异于晴天霹雳,回国祭吊,睹物思情,毅然出家,我想大千先生此时的心情,是不相信自己还会有什么爱情了,真爱流逝,恋人不在,留下的也只有记忆。而这种记忆,需要无数次的哭泣,无数次的伤痛铸就而成,我想我即使用千言万语,也无法尽释张大千先生的情怀!选择做和尚也就是选择了无望的守候,无边的思念......。

张大千一生中有过四位夫人。第一位曾庆蓉是名门闺秀,旧式的家庭妇女;第二位是黄凝素,后与大千分离;第三位是杨宛君;第四位是最后的徐雯波。其中被传为生死恋的要算杨宛君,这其中的恩恩怨怨,我就不去细说了。但我认为谢舜华一直是大千先生心底最真的思念!最纯的爱恋!

我想男人要是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便视天下女人如无物了。大千先生一生中当过土匪军师,做过野和尚,经历过战争炮火的洗礼,自费赴敦煌耗时三年,大量临摹了石窟壁画,使敦煌艺术宝库从此为国人和世界广为瞩目。我们看到的大千先生,对绘画艺术的追求是全身心投入,这无不与感情的割舍有关系,才能够做到物我两忘游历名山大川,绘画上因此具有了神似而非形似的特色。这也铸就了永远的张大千,被誉为“画中李白”、“今日中国之画仙”,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盛赞张大千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苏轼写的这首诗,原是取笑自己的老师(张先),80多岁了还老牛吃嫩草,娶了位18岁的女子做妾。尤其是最后一句一树梨花压海棠,完美地形容了老夫少妻的婚姻。

而生活中,这种“爷孙恋”也不少见。最著名的莫过于张大千了,1947年,48岁的张大千,迎娶了18岁的徐雯波,而这也是他的第四次婚姻,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娶的新娘子,还是他女儿的闺蜜。

听闻此消息的张心瑞(张大千女儿),差点惊掉下巴,她简直不敢相信父亲会娶自己的同学,又哭又闹,死活不同意,为此还差点断绝了父女关系。

难道说,年龄相差30岁的张徐二人,真的是为了爱情走到一起的吗?明明生下了一双子女,为何又狠心抛弃他们,让他们受尽人间疾苦呢?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段爱恨情仇呢?

一.才华横溢,偶有奇遇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书香门第,从8岁起,跟随自己的母亲曾友贞学习绘画,逐渐展露天赋,原理一点就通,技法也是突飞猛进。

当然,书画不分家,张大千的文学功课也没落下,甚至还因为有文化,救了他的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1916年的夏天,17岁的张大千放假后,徒步返回老家内江,谁知在途中遇到了土匪。

本以为没命了的张大千,却被土匪邀请留在山上当师爷,因为他的书法(主要是会写字,这在当时可不多见)还不错,写个檄文,写个通报什么的,能起大作用!

土匪师爷这个活,张大千一共干了接近三个月,好容易才脱离匪穴,这也是为什么张大千,被称作“黑笔师爷”的原因。

也是在这年的冬天,张大千打算遵从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与表姐谢舜华定亲,这里先按下不表。

在随后的几年,张大千留学过日本,学习了很多国外的技法,绘画技巧如虎添翼,还与二哥张善孖,一起创立了“大风堂”画斋。

从此,张大千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一生,是真真正正的绘画大师,有 “东方之笔” 之称。

二.文人雅士,难有爱情

“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

汉代司马相如表白卓文君的这首《凤求凰》,写出了文人对女子的需求,既要有颜值(艳),还得撩拨心弦(毒),有此二者,可为钟情者也!

张大千本来打算与表姐结婚,谁能想到,在结婚前表姐居然意外去世了,没办法,婚还得结,并且一连结了三个,张大千却从来没获得爱情。

从名门闺秀的曾庆蓉,是名门闺秀,旧式的家庭妇女;到连生8子的黄凝素;再到鼓书艺女杨宛君,个个有气质,对张大千也死心塌地,可都没能换得张大千的真心。

张大千需要的爱情,正如司马相如写的那样“得有感觉”,可这些媳妇都是中规中矩,书香门第,相夫教子类型的,很难让老张躁动起来。

唉,文人的心,大海里的针,捉摸不透。

三.爱情显现,不顾一切

整天唉声叹气,本以为这辈子再也不会有爱情的张大千,在1943年,平静的心,重新起了波澜。

这一天,张大千像往常一样,在大风堂画斋做画,一串银铃般的笑声使得张大千抬头一看,原来是女儿张欣瑞,带着她的闺蜜徐雯波回家玩。

从目光扫过徐雯波稚嫩脸颊的那一刻起,张大千开始不自然起来,面带潮红,心脏也突突得厉害,久违了的心动的感觉,在张大千死水一般的心里,泛起了波澜。

等到徐雯波离开以后,他才猛然发现,这个才12岁的小姑娘,已经深深地霸占了他的内心,想忘也忘不了,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但毕竟徐雯波还是个12岁的孩子,张大千等啊等,期间也时不时的付出不该有的关心,甚至还教她作画,成功的唤起了徐的好感,一来二去,二人的感情逐渐升温。

等到徐雯波18岁的时候,张大千向她求婚了,徐雯波也感恩这么多年的照顾,加上倾慕张的才华,也同意了。真是美女爱名士,定能传为一段佳话,可30岁的年龄差,引发了全家人的不满。

反应最强烈的,正是张大千的女儿张心瑞,没错,正是她把同学徐雯波整天带回家,才有了这段鬼使神差的爱情,张心瑞都后悔死了,她怎么也想不到,父亲居然这么色胆包天。

可张大千和徐雯波,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非要在一起,她们不顾全家人的反对,不顾 社会 的目光,一起游玩,一起作画,一起写作,灵魂渐渐的交织在一起。

四.抛弃儿女,酿成悲剧

在一起没多久的张徐二人,很快就有了爱情的结晶,先后诞下一儿一女,不管别人怎么说,眼光怎么毒,二人也算是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可是好景不长,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尾声,国民党败退台湾已定,张大千经过一番思考,也打算前往台湾定居。

可托了关系,费尽了周折,也仅仅弄到了三张机票,一大家子这么多人,三张机票哪里够用?

焦头烂额之际,徐雯波提出她和张大千去台湾,作为补偿,带二夫人黄凝素的女儿张心沛一起去,这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做到了仁至义尽,也得到了张大千的认可。

可怜刚刚一岁多的一双儿女,被留在了大陆,从此,父子(女)永世分离,再也没见过面。

临走前,他们把才1岁多的一双儿女,交给一位认识的装裱匠。当过父母的都知道,1岁的孩子正是难伺候的时候,再加上穷苦的日子,一个装裱匠自己活下去都难,哪有那么容易养这双儿女啊,更何况还不是亲生的。

于是,他把这俩孩子送到了张大千第一任妻子家,曾庆蓉好歹是名门闺秀,收留了这俩孩子,细心照顾,把他们养大。

从小缺少父爱的二人,性格都很怪异,尤其是张心建,行为怪异,做事偏激,不愿同别人交流。

考上大学后,原本有机会出国留学的张心建,由于有一个在台湾的父亲,果断被拒绝了,干工作,找对象,都受到了此事的影响,这深深的刺激了张心建。

心乱如麻,六神无主的张心建想要结束这一生,奈何没死成,身体也落下了残疾,真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生活的艰辛,心里的折磨,张心建终究没挺过这一关,享年22岁。

五.尾声

晚年的张大千曾经自嘲 这辈子在艺术上,可以算是小有成就,可我压根不算一个好父亲。

没错,张大千总算还是清醒的,分析得头头是道,可他的做法,高密小伙却不敢恭维。

找多大的女子结婚,那是你自己的事,只要是成年的,二人又你情我愿,多大的年龄差别人也不好说什么。

可不管什么原因,孩子是无辜的,作为父亲,把该养的养大,是一种责任,虎毒还不食子嘞,你说对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