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留学生

在外国留学回家的人叫什么名字-在外国留学回家的人叫什么

什么叫海归美女

海归美女的意思是从海外留学回来的漂亮女性。

欢迎海归回家的句子

1.春节时分暖融融,路上行人俱思亲。停车借问故乡事,日暮乡关使人愁。举杯望月强为笑,奈何明月照沟渠。遥知兄弟登高处,快马加鞭把家回。

2.归途是快乐的,心情是最美的,感觉是幸福的,归心是似箭的,期盼是甜蜜的,祝愿你归途愉快,幸福围绕。

3.回家既是人生的终点,又是人生的起点,一种新生活的开始。回家的路并不遥远就在脚下,只要能放下世俗牵挂,昂首阔步就能回到那个温暖的家。

4.家,每个都有自己的家,每个人都会回家。家是我们每一个人温暖的摇篮。远在他乡的游子更是期盼回家。

5.家,是烙在游子心中深深地印记,无论天南海北,无论富贵贫穷,家永远是游子心中深深地眷恋。

英国的留学生又要回家,有钱人自己回来呗!还应该去接吗?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

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

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回答者☆百变☆星空 - 助理 二级 5-16 17:02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土地是多么美丽。如哥廷根,“素以风景秀丽闻名全德。东面山林密布,一年四季,绿草如茵。即使冬天下了雪,绿草埋在白雪下,依然翠绿如春……苍蝇、蚊子成了稀有动物。跳蚤、臭虫更是闻所未闻。街道洁净得邪性,你躺在马路上打滚,决不会沾上任何一点尘土……”。想一想,我国现在的"卫生城市",有哪一个能够做到这样。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学术氛围是多么浓厚。季老的老师们,如瓦尔德施米特教授、西克教授等这些人个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们的学风都是异常地认真、细致、谨严。他们写文章,都是再三斟酌,多方讨论,然后才发表”。季老选择的梵文课程,只有他一个学生,可是老师仍然认真严肃地讲课。在二战大轰炸中,季老还看到德国飞机制造之父、流体力学权威普兰特尔教授,居然在炮火弥漫中仔细观察一段短墙,在研究炸弹爆炸引起的气流是怎样摧毁短墙的,听到他在自言自语,“这真是难得的机会!我的流体力学试验室里无论如何也装配不起来的。”还有个地球物理学教授,当飞机轰炸,人们都往地下室跑的时候,他却急不可待从楼下往楼上跑,要观察实验室里无法看到的“全城震声冲天,动地山摇”的景象。德国学者们这种忠于科学、愿为科学而舍命的精神,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大学自由也是多么令人神往。“德国大学是绝对自由的。只要中学毕业,就可以愿意入哪个大学,就入哪个,不懂什么叫入学考试。入学以后,愿意入哪个系,就入哪个;愿意改系,随时可改;愿意选多少课,选什么课,悉听尊便;学文科的可以选医学、神学的课;也可以只选一门课,或者选十门八门。上课时,愿意上就上,不愿意上就走;迟到早退,完全自由。从来没有课堂考试”。“在德国,是教授说了算,什么院长、校长、部长都无权干预教授的决定。如果一个学生不想做论文,绝没有人强迫他。只要自己有钱,可以十年八年地念下去。” 如此的自由而又实事求是的学术生活,怎不令人神而往之。不过,德国大学的自由,并不是意味着可以轻易混文凭。有个女学生的论文,被教授当面摔到地上;读书很用功的章用,也因为论文通不过而多读了几年。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人民是多么勤劳、善良、纯朴和正直。季老的老师们个个都对他和蔼可爱,老教授们对他可以说是视如己出般爱护。他的女房东欧朴尔太太,则是对他关怀备至,象自己的母亲一样。她每天给他准备晚饭,给他打扫房间、洗衣服、洗床单、准备洗澡水、擦皮鞋、铺叠被子。他在生活方面的所有需要,她一手包下来了。季老写到的“迈耶的一家”中,很长一段时间,伊姆加德小姐帮他为博士论文打字,往往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在“表的喜剧”里,从那位修表的老头和他的太太身上,更可见德国人民的正直和善良。

季羡林先生从1935年到1945年留学德国,在哥廷根大学演习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他在《留德十年》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忆述了那段特殊日子的艰辛学习和生活经历,见证了纳粹从猖獗到覆灭的过程。

我初到德国的时候,供应十足充裕,要什么有什么,根本不知饥饿为何物。但是,法西斯头子侵略成性,他们早就扬言“要大炮,不要奶油。”大概从1937年开始,逐渐实行了食品配给制度。最初限量的就是奶油,以后接着是肉类,最后是面包和土豆。到了1939年,希特勒悍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人的腰带就一紧再紧了。口号得到了完满实现。

我们中国人本来吃肉不多,我们所谓“主食”实际上是西方人的“副食”。黄油从前我们根本不吃。所以在德国人开始沉不住气的时候,我还优哉游哉,处之泰然。但是,到了我的“主食”面包和土豆限量供应的时候,我才感到有点不妙了。面包少且不说,实质更可怕。完全不知道里面掺了什么东西。有人说是鱼粉,无从否认或证实。反正是只要放上一天,第二天便有腥臭味。而且吃了,能在肚子里制造气体。

时间到了1945年春末,战局急转直下。德国方面已经谈不到什么抵抗,只有招架之功,连还手之力也没有了。一天24小时,都是警报期。但是,从表面上看起来,老百姓并没有惊慌失措,他们还是相当沉着的,只是显然有点麻木。

在无言中,他们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他们等待的事情果然到了。为了保存当时的真实情况,我干脆抄当时的两篇日记。

1945年4月7日

早晨起来,吃过早点,进城去,想买一个面包。走了几家面包店,都没有。后来终于在拥挤之余在一家买到了。天空里盘旋着英美的侦察机。吃过午饭,又来了警报,就出去向那Pilzkeller(培植蘑菇的山洞)跑……一直等到5点多,觉得不会再有什么事情了,才慢慢回家。刚坐下不久,就听到飞机声,赶快向楼下跑,终于跑到那Pilzkeller。仍然是一批批炸弹向城里丢。我们所怕的Grossangriff(大攻击)终于来了。好久以后,外面静下来。我们出来,看到西城车站一带大火,浓烟直升入天空。

8点前回到家来。吃过晚饭,在黑暗里坐了半天,心里极度不安,像热锅上的蚂蚁,终于还是带了东西,上山到那Pilzkeller去。

1945年4月8日

Keller里非常冷,围了毯子,坐在那里,只是睡不着。我心里很奇怪,为什么有这样许多人在里面,而且接二连三地往里挤。后来听说,党部已经布告,妇孺都要离开哥廷根。我心里一惊,当然更不会再睡着了。好歹盼到天明,仓促回家吃了点东西,往Keller里搬了一批书,又回去。远处炮声响得厉害。Keller里已经乱成一团。有的说,德国军队要守哥城;有的说,哥城预备投降。蓦地城里响起了五分钟长的警笛,我心里又一惊,自己的命运同哥城的命运,就要在短期内决定了,炮声也觉得挨近了。Keller前面仓皇跑着德国打散的军队。隔了好久,外面忽然静下来。有的人出去看,已经看到美国坦克车。里面更乱了,谁都不敢出来,怕美国兵开枪。结果我同一位德国太太出来,找到一个美国兵,告诉他这情形。回去通知大家,才陆续出来。我心里很高兴,自己不能制止自己了,跑到一个坦克车前面,同美国兵聊起来。我忘记了这还是战争状态,炮口对着我。回到家已经3点了。……不久以纲带了太太同小孩子来。他们的房子被美国兵占据了。同他们谈了谈,心里乱成一团,又快乐,又兴奋,说不出应该怎么样。哥廷根就这样被解放了。

不应该!这些家长认为英国好 ,制度好,空气香甜,在中国处于疫情高峰期的时候回去他们热衷的,没有我们中国人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理念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没想到中国很快度过难关,战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在想着中国好了要回来了。

家长出国陪读不仅体现了自己的初心,而且于公于私、于己于人、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甚至还能促进英国当地消费和旅游,如此多赢局面,何乐而不为?这些小留学生父母够狠的阿。经历了恐怖的三月大撒离。又逢疫乱严冬,这是让这小太子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让他们磨练还是拔描助长。古有赵太后送子他国历练,今有群豪能让子跳龙门,不惜让他们身陷囹圄。

好像这帮人又想回英国了,因为要开学了吧,为了自己,为了卡,他们会顾忌谁,不让他们回来吧,说我们仇富,回来又想走,难到是水土不服。一个国家付出怎么大代价包机接回来,他们懂感恩吗?他们的青春大多是在为到英国移民准备的,无需担心,一定安然无恙,有这时间还不如多关心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

自作自受,中国有些人总认为月亮是外国的圆,空气是外国的甜,在国外混几年,就称为海归,把自己当作精英人才,回到国内就到外企想拿高薪,或者到处招摇撞骗。坚决不能把到外国的留学生接回国的,外国好就叫他们在外国呆着吧。中国人团结起来,坚决抵抗从外输入我国领土的病毒。

能出国留学的都不差钱,休学一年等国外疫情过去在去读书。非得国外疫情期间还去,外国人又不听话自己不要命还要嚯嚯别人生命安全。口罩也不戴。在外面做好防护,做不到就等死,不可能让十几亿人为你们的崇洋媚外来冒险买单!!我们中国疫情严重的时候,在国外孩子的父母庆幸他们的孩子不在中国吧,国外疫情严重了又嚷着让他们的孩子回来,冒着危险都接回来了,又让孩子回去了,既然他们都这么喜欢国外,那就让他们在国外吧!

天天拿这些在外面的孩子说事,有意思吗?病毒只要有一个国家控制不好,都会影响整个世界,当务之急,全世界的科学工作者都在共同努力尽快开发出有效疫苗,共同对付这次来势汹汹的瘟疫。一些别有用心的小人,利用这次病毒的爆发,趁机发泄自己对自己生活不如意的不满。

对于这次英国病毒变异,所影响留英小学生的生存生活产生的问题,愚认为不能用第一次样势来对待,因为第一次国家为了对国民实然遭到重大灾害的关爱与仁怜,救民与水火天灾,这是天大仁政的慈怀,这应该是感恩戴德之事,但国家对民同时也是,依法行政的,不是完全依政治形态依民所求,如依这样不达部分民望,就指国家违民所意不欲而心存恨意,这肯定不是好民,所以留英小学生,应该要依法对待处理,无理绑架国家也要依法处理,小孩的监护权本有其监护人权全处理,要是为利为欲,再犯前错,而今又能怨得何人。

国家不管也不行,但管不一定非要接回 ,大使馆给他们找一个安全的地方,集中看管,办临时学校,教授中国课程,因为这是中国人办的学校,收取家长一定的费用 。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转机去英国照顾小孩,总之不可冒险 ,外面的,家里的都是孩子,不能因小失大 ,因少危多。相信国家,在外面的孩子也会替你们看管好。

强烈建议孩子家长去英国跟孩子共患难,不要再无理要求中国再包机接回来了,既然你们觉得外国好那就不要回来了。我们的国家在2020这一年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才把疫情控制住,英国疫情这么严重,既然他们愿意让孩子再次出走,难道我们国家还有义务再冒风险接回来嘛?

西方世界的疫情一直在不断的扩大和蔓延,这些留学生的家长不是不知道,冒着生与死的考验,前往西方求学,勇气可嘉。但是,一说到回国,可能给国内造成疫情扩散,这些留学生的家长就大喊特喊仇富,我们不仇富,但也别把病毒让你们带回国内,等疫情好转了,你们再回来。如果觉得孩子在国外可怜,你们家长可以全都移居国外,就不要给国内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增加健康风险了。你们有这样的经济实力,不用我们仇富,我们也不仇富!

国人的健康和安全是关健!祖国的花朵栽在外国的土地上,灌输着西方式阳光雨露和礼教文明,这也许就是他们口中所谓西方的自由民主吧?那些非正规出国小留学生的父母,一心想拿外国绿卡,成为外国永久居住的公民。他们将大把大把的金钱送到国外让孩子在国外挥霍消费,不如就让他们的家长一起去陪读吧!

不能让小留学生的家长得寸进尺了,你们既然有能力把孩子送出英国去,现在英国疫情严重了,又要求国家派飞机去英国接小留学生回来是尽找国家麻烦,想把疫情带回中国添加乱吗?我们老百姓绝对不同意那样做。

我不敢说这些人里将来能有几个中国人,我们中国也不是没有尽到力,已经千难万险的接回来一次,疫情稍微好一点,又有多少的家长不是偷摸的,把孩子又送回去,如果英国的疫情过一两个月又有好转,你敢说他们不会再回去吗?再有反复还叫我们中国去接反复到何时,何时疫情才能设有,请问想把我们中国害到什么时候,每当有一个从外国疫情严重地区回来了,我们中国的每一个人都在担心,请问,你知道吗?

以前的华侨华人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奔赴外国学习外国人的科学技术和先进思想再回国报效祖国的爱国人士,但是现在时代变了,家长从小把孩子送到国外是为了取得外国国籍,他们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只是想要过更好的生活,孩子从小接受外国,没有爱国情怀,对祖国没有感情,只是披着亚洲皮的外国人,遇到危险他们是跑得最快的一批人,你觉得他们是精英,也许有的是,但不一定是中国的精英。

早就说过,“全民免疫”就像作物育种——科学是科学,但代价也是巨大的——育种中不能适应选择压力的可都是被淘汰掉了!所以,人也能淘汰掉?西方的“全民免疫”就是在淘汰掉不能扛住新冠的普通人!目的是什么呢?同样很明显!第一,舍弃普通人可以尽量增加防疫-赴工收益,换句话说就是让大家冒险工作创造价值,还不用承担防疫成本!第二,让普通人用性命为代价,获得对新冠的抗性,成为“优良品系”,富人再在里面择优选择,与之交配,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保证富人的医疗保障和企业收入的同时,还能以最安全的方式最高效的获得抗新冠的后代了!而那些没能扛过去所以被“全民免疫”新冠的选择压力淘汰了的普通人?不好意思,这都是“全民免疫”所必须承担的代价,谁让他们运气不好呢?! 这!就是西方的“全民免疫”的真相!

既然你们都给孩子送到国外去了,已经觉得中国的不行,那么此时此刻国外不安全了你想起中国了,你觉得你们的做法合理吗?如果把疫情带回来你们会影响到整个中国,你有问我们中国这个大家庭着想吗?

全球都受疫情影响,没有谁特殊,在全球疫情泛滥的时候要严格遵守相关疫情防控的措施办法,不能去的地方坚决不要去,别不听劝,一有问题就找国家,国家考虑的是大事情,解决的是全国人民福祉而不是一小部分人的问题。

当初千辛万苦接回来,开学了说啥都要回去,现在又严重了要回来。我估摸着中国肯定接回来,自己家孩子嘛。但是要保证不能再闹着出去了,再有把前面的费用结一下,毕竟花的都是老百姓的税收,不能花你个人身上,还来回闹!

小留学生去英国读书是因为留英十年可入英籍(所以小留学生多在英国,其它国家少的多),这些孩子毕业后再回国内,北大、清华对外国留学生可免试入学,很多留学生父母送孩子出去都是报这个目的去的,曲线救国。想想国内北大、清华多难考,一个外国人身份全部搞定,投机成本太低。只要国家把知名高校的外籍留学生的优待政策一调整,这种现象会少很多。

这次疫情是次世界级的大考,那些崇洋媚外的应该醒悟了吧,把读小学的孩子再次送到英国,错了吧!错了理应你们承担一切,在孩子受到疫情危及的时候,你们不后悔吗?

不用讲太多理由,高中毕业就去英美留学,绝大多数就是崇洋媚外思想在作祟。当然也有小部分人,的确天赋高又勤奋,在国内学习有些专业的确提高不多。但是绝大多数人,别说清华北大复旦,就是一般的九八五学院里面教授的知识,也够你学几十年了。

作为一个老百姓的我,实在想不通有钱有地位的人都想把子女弄到国外不同的风俗,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面孔,生活真的很好吗?再过30年,我们50 60 70后多数都没了,那时候的中国经济发达,房子住不完,又是大国多好。小孩留英目的就是拿绿卡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所以你们的孩子在我们心目中就是小外国人 ,在特殊的环境下,也只有多理解了。

我最不喜欢那些来回折腾的小留学生。第一次动用了国家的力量调动资源包机回来了就该消停消停。孩子们都还那么小,在情况还不明朗的环境中,又折腾他们出去,这下又折腾他们回来?这是因为他们家长的判断力有问题还是钱多的问题?我觉得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太相信外国处理疫情的能力,而对中国抗疫能力毫无信心的表现!如果说判断力有问题才导致现在的结果,那么做生意亏了的人,判断力错了,是不是应该让国家给他们补偿?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反对的不是成年的正常留学生,而是反对动用国家资源包机的非正常目的的一些小学生。小孩子的确挺无辜的,一切都是大人的错。反过来我们也真的应该好好反思国家这些年来的政策和学习环境与社会风气。生病了就得治,就得扶正,治标必须先治本。

人都是自私的,不要说谁为谁做多少贡献,国内疫情再严重,也没见哪个国外亲戚帮我们包机去避难。外国疫情严重,我们也捐了不少东西。第三,现在回来确实是对广大人民不负责任,都出现变异了,自己老实呆着做好防护他不香吗,非要回来在飞机上也不安全,还会连累家人。

不要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我不反对你们去留学,当下病毒还没消灭之前请你留在国内学习好吗?中国也有很多好的学校。上个月,我们成都这里确诊了一例。造成了很多商家停止了营业,国家为几百万人做了核酸检测,你们算一下花掉了多少钱,花掉了多少社会资源,影响了多少人的生活。最后确定病毒来源于从尼泊尔回国的人员。我并不痛恨从国外回来的同胞。但是我们个体应该为国家着想,尽量去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好吗?

人心都是肉长的,关爱孩子是每个家长的本能,但家长望子‘女”成龙的愿望太过强烈,丝毫没考虑孩子的成长环境,在英国那种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吗?会给予孩子热爱自己祖国的吗?不会!更多的恐怕是洗脑和灌输他(她)们仇视自己祖国的““,作为中国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会成为中国的栋梁吗?后果堪忧!

在国外里不稳定的疫情,为什么还要送孩子出去?围观看热闹的自私,难道你作为家长不自私吗?为了不耽误孩子学业冒着风险再次送孩子出去,过节又要孩子回来,凭什么又要把风险转嫁给你的中国同胞?就没考虑过你们作为家长自己过去看孩子?你怕丢工作回来不了?然后引发收入问题供不起孩子出国留学和让自己生活无以为继?不自私?我看就是太自私了。自己选择了自己抗,不要给别人造成负担才是最重要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